主持人:各位網友朋友們大家好,歡迎收看最新一期凱風訪談。在世界四大文化體系當中,中華文化被認為是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體系。沒有中斷的原因有很多,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華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。正是這種包容性維系了中華文化脈絡綿延不絕,它所哺育出來的民族精神,維系了我們民族生生不息。我們應該怎樣理解本土文化,怎樣理解外來文化,怎樣理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呢?今天我們請來了一位凱風訪談的老朋友,我國佛教界的領軍人物之一圣輝大和尚。希望他從佛教文化在我國的發(fā)展,來談談他眼中的本土文化,外來文化和中華文化的包容性。首先先請大和尚與我們凱風訪談的網友們打聲招呼。
圣輝法師:凱風訪談的網友們,大家好。
主持人:歡迎您再次作客凱風訪談。在您眼中我們的本土文化是什么樣子?
圣輝法師:在我眼中的本土文化是源遠流長,但不是講上下五千年。中華有五千年的文明,但在沒文字之前就有“無字的書”(據(jù)說在民間傳播著這種書),以及小時候父母親所對我們進行教育的“神話故事”,因此五千年的文明還不能代表源遠流長的文化,因為我們本土文化的源遠流長應該從遠古的伏羲一畫開天、開創(chuàng)八卦算起,而伏羲作為我們的遠古人文始祖至少是七千多年。中華本土文化的根應該從遠古的伏羲八卦一畫開天說起。從一畫開天創(chuàng)八卦,到周文王再八卦重開六十四卦。從伏羲到文王到周公,到春秋老子、孔子,使易經得到完成實際相隔兩千多年。兩千多年成周易,所以講本土文化到先秦止。先秦的諸子百家作為道家起源于周易,儒家孔子的文化也是源于周易,實際上本土文化的代表性、根,就在周易,后來演變、發(fā)展為道家文化,儒家文化。
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兩種文化,就是我們中國文化不斷地發(fā)展而形成的。道家是講“道”,是根本,道是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,天下萬物生于有,有生于無,“道”法自然,一種自然主義文化,它是講無為的。儒家是講有為的,是講禮、智、信、講仁義道德,講精忠報國,所以是一種有為的文化。從伏羲一畫開天,主要是八卦的陰陽,陰陽發(fā)展到道教文化、儒家文化,一個無為,一個有為,所以陰陽、有為、無為代表了中國文化的演變、發(fā)展,兩千多年的形成過程,所以我們講本土文化,實際上就是源于周易的道教文化跟儒家文化。
時代是變化的,公元前六世紀的時候,希臘出了柏拉圖,蘇格拉底這些思想家。我們中國有兩個,一個是老子,一個是孔子,還有就是印度的釋迦牟尼。所以公元前六世紀起,希臘、中國、印度出了非常偉大的思想家。那個時候在現(xiàn)代,很多都成了強國,但他們的文化是沒有根基的,所以我們能講源遠流長,他們這個源就不長。美國才幾百年,不可能有那么根深蒂固的文化,日本也沒有,日本是中國傳過去的,俄羅斯也沒有。那時候只有中國、印度、希臘有,巴比倫也是文明古國,但他沒有產生哲學,沒有產生圣賢教化,所以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很了不起的,很偉大的!所以講本土文化,第一個方面就在于他的源遠流長,根深蒂固。
第二個,道家的文化都是講道法自然,講跟自然的和諧;儒家的文化是君君臣臣,父父子子,理智仁義信,講人際的和諧,所以我們中國的源遠流長文化核心在于和諧。中國的本土文化,最大的特點就是和,體現(xiàn)在和的內涵上面。所以道法自然、跟天和諧,孔子講“禮之用、和為貴”,都是講和,和就是有協(xié)調性,只有和才有包容,才能夠接納,才不會排外。正是因為我們中華文化的根有七八千年,主要是講和,陰陽的和諧,自然的和諧,人與人之間的和諧。
主持人:和字能包容。
圣輝法師:外來文化可以拿我們佛教來講。佛教在中國只有兩千年歷史,盡管釋迦牟尼我們的教主、我們的佛祖,跟孔子、老子是同一時代,差距不是很大。老子是公元前570多年左右,孔子是公元前555年,釋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年,釋迦牟尼佛比孔子大15歲,老子比孔子要大20歲,相差就在20歲之間。實際上哲學是起源于東方,中國、印度,這個應該也是本土文化的驕傲,也是一種天長地久的、源遠流長的根。釋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創(chuàng)立了佛教,但是傳到中國來只有兩千年,傳到中國來跟和尚沒有任何關系,傳到中國不是和尚傳過來的。
東漢的時候漢明帝做了一個夢,有一個神仙在朝堂上,大殿里上下飛舞,背有金光,很神奇、很神圣?;实垡恍褋砭透械椒浅5牟豢伤甲h,第二天早朝問朝廷文武百官,朕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,夢見有個仙人在朝堂上上下飛舞,背有金光,不知是什么?當時太史當時就回答,西方有圣人,能夠上下飛舞,有神通,陛下所問,可能就是佛。文化發(fā)展到今天,發(fā)展到現(xiàn)在,我們講的要民主決策,要科學決策,過去也不知道民主叫什么,科學叫什么?那時候真是很簡單,就是一個算卦,再一個解夢,就是以這個來決策的,就是這一句話,君臣之間一問一答,馬上漢明帝派中郎將帶18個博士生、就往西方尋佛。
從公元64年(永平七年),就是漢明帝派人往西域尋佛,唐僧西天取經那是后來的事了,在現(xiàn)在新疆跟阿富汗交界的地方,碰上了西域的僧人,也就是印度的僧人迦攝摩騰和竺法蘭,把他們請回洛陽。我們都講,新疆過去是佛教的圣地,佛教在新疆很發(fā)達,當時傳入到中國實際上經新疆至內地?!段饔斡洝防镞?,高昌國,女兒國講的都是新疆。所以在那里遇上了西域的僧人,請回到洛陽以后,因為都是皇帝請來的客人,按照現(xiàn)在來講是國家行為,就安排他們在鴻臚寺里面住了?,F(xiàn)在的僧人住的地方叫寺,女眾僧尼住的地方就叫庵,過去的寺跟佛教是沒有關系的。
在秦漢以前寺都是官署的名稱,就是我們現(xiàn)在一些政府機關,財政部,法院,檢察院都是官署。過去的寺就是官署,大理寺就是行政機關,鴻臚寺就是國賓館,同時他們又本是外賓,所以就安排在鴻臚寺里住了。住了一年,不能當一個客人老住在這里啊,所以當時就在離鴻臚寺不遠的地方,又給迦攝摩騰和竺法蘭找了一個地方蓋了個精舍,由于請這兩個僧人來到洛陽的時候是白馬馱經,這個寺的名稱叫白馬寺,從此以后僧人住的地方就叫寺院了。
迦攝摩騰和竺法蘭就在皇帝給他們建的白馬寺里翻譯了經典,第一部經就叫《四十二章經》。佛教傳入中國,完全不是佛教自身的行為,完全是國家行為。正是因為皇帝請進來,所以佛教有一個愛國、愛教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!它跟國家的關系,跟朝廷的關系非常好,因為是皇帝請進來的,當然擁護國家,對國家的領導人是非常的尊重。佛教傳入中國,它的發(fā)展、它的傳承,那是一個外來文化跟本土文化,能否站住腳,甚至生根發(fā)芽?盡管佛教是皇帝請進來的,還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,因為當?shù)夭涣私?,不了解這個教是什么,所以盡管《四十二章經》翻譯進來了,佛教傳入到中國一百多年還是沒有很大的成效。盡管外國的文化是皇帝請來,沒排他性,但是還有一個適應過程。到公元二世紀的時候,候又來一個僧人叫安世高,他所翻譯的佛經系小乘的經典,就是讓我們打坐,坐禪,修行。
隔了二十年,另外一個高僧也來到了我們中國,支婁迦讖譯出來《般若經》。佛教跟本土文化的結合,乃至互補,乃至有效的傳播,大乘《般若經》是發(fā)揮了很大的作用的?!端氖陆洝返男〕私?,在中國沒很好地得到傳播,是初成根基,大乘般若經典得到翻譯以后,很快在中國的知識分子中間傳開了。為什么傳播開了?因為“般若”系智慧,是徹底地明了,世出世間的真理。智慧的真理通三世,過去、現(xiàn)在、未來,對這個宇宙一切的真理,認識比較透徹的?!鞍闳簟敝饕钦劸壠鹦钥眨且驗樗蔷壠鸬?,由各種條件才能湊成一件事物,它的本質沒有一個永恒、一成不變的實體,所以叫無自性,即性空。也就是一個“有”和“空”的一個事物的兩面,本質是空,現(xiàn)象是有,也是談“空”和“有”。
談“空、有”的話,我們中國的道家文化,儒家文化,道家講無為,儒家講有為。那個時代,連年戰(zhàn)爭,戰(zhàn)爭結束國家得到統(tǒng)一。從漢高祖一直到漢武帝,都是用黃道來治國,“無為,無為無不為,無為而治”就是讓在飽受戰(zhàn)爭苦難的人們休養(yǎng)生息,但是這個休養(yǎng)生息到了國家恢復了元氣之后,都想有所作為,所以這個時候獨尊儒術。之后是不斷的改朝換代,老百姓又陷入了不安定的日子里。儒家的文化也受到了質疑。這個時候,起了一種復古思潮,希望恢復無為而治,這個時候又形成了玄學。正好這時的“般若”即“空有”的思想,跟玄學的思想有一些相似、相通的地方。公元二世紀的時候,正好佛教一個新的文化、外來的文化,為了解釋“空”和“有”,當時佛教為了更好地傳播教義,比附著道家玄學的“無”跟“有”,來解釋它的“空”跟“有”,就形成了當時的格義。
主持人:作為外來文化的代表,佛教文化也吸收了我們本土文化,道家文化里的一些先進的思想,在此就是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進行了交融。
圣輝法師:老百姓當時也不講先進不先進思想,那時候也沒有先進這個詞,也很難講,就是講適合他的口味,他認為是最好能夠傳播教義的一種方法,一種形式,一種方便?!坝小备盁o”來解釋佛教的“空”跟“有”;而玄學通過佛教的“空、有”和中道,使玄學擴大了視野,增加了新的內容。實際上,我們在開創(chuàng)外來文化跟本土文化的一種互補性!這樣,佛教也站住腳、扎下根了,玄學也得到了發(fā)展,更加豐富了自己的內容,所以兩種內外文化就通過這種互補性,在中國結合在了一起。后來佛教發(fā)展的全過程中,慢慢的知識分子越來越盛行,勢頭越來越好,也引起一些道士心理的一些不平衡。
那個不平衡不是一種敵對的,而是一種善良的,甚至是一種友好的,一種碰撞。什么叫碰撞?這中間產生過一個故事,就是講老子出關到西方去教化那些胡人,講釋迦牟尼佛,就是老子教化出來的。實際上那是一種善意的,不是一種敵對的,也就是一個誰高誰低,一種碰撞、摩擦吧。都是因為中國文化的根深蒂固,同他的“和”的內涵,沒有排外性,沒有敵對性,只有友好,只有接納,只有互補性,所以佛教才能夠在中國扎下根,才能夠站住腳,才能夠開花,結果。正是因為這樣,外來文化和中國本土的文化結合,最大的成果首先一點推動了中國的譯經事業(yè);第二個推動了中國對外友好的交流歷史;第三個使外來文化和中國文化在一種互補和溶解的過程中,體現(xiàn)了中國人的一種不謂艱難,追求真理的精神。玄奘就是一種追求真理的態(tài)度,甚至生命都可以放棄。十多年,走沙漠,在印度十七年,取得了真經,最主要的他給我們的國家?guī)砹嗣u。他在印度無遮會上,沒人能夠超過他,所以取得了很大的名譽。
那個時候他在印度經過十多年以后,成為了印度最有學問的人。在無遮會上取得了最高的名譽,這個時候他沒有留下,他非常的愛國,毅然回到祖國。所以中國的中外友好的文化交流,他是先驅者!而且就是這種文化交流,使中國的本土文化的詞匯、藝術、文字、建筑得到了很大的發(fā)展。佛教經過跟本土的融合,不斷地吸收本土文化最優(yōu)秀內容,使原來外來文化跟本土文化互補性結合以后,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佛教,也可以講是中國化的佛教,是大乘根基。大乘就是講的不為自己,為他人,“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愿眾生得離苦”。他是講悲智行愿,悲就是慈悲,還要有智慧、有行動、有決心。做好事不容易,一輩子做好事,要堅持到底。所以我們所講的菩薩精神,大乘的根基,就體現(xiàn)在這個悲智行愿,這是大乘菩薩的精神。而大乘菩薩主要還是和諧,眾生平等,沒有高低富貴
主持人:這也是外來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。
圣輝法師:所以這三種文化來講,我們講道教、儒教源自周易,既要體現(xiàn)跟自然和諧,也要體現(xiàn)跟人際的和諧,那么我們這個佛教講悲智行愿,講五戒,最基本的戒、五戒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飲酒、不妄語,也跟儒教的仁義之心是一樣的,跟道教是一樣的。所以理、義、仁、智、信跟五戒都是相通的道理啊。慈悲,都是體現(xiàn)在這個和諧,所以講不但與天,與自然和諧,與人也和諧,與地也要和諧,天地人都要和諧。當時印度文化也是好幾千年,本土文化七八千年,但是通過這樣一種結合,外來的文化在中國本土生根開花,形成中國特色的佛教以后,也就成為了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。所以我們現(xiàn)在講傳統(tǒng)文化,實際上就是講儒釋道三教。而這個三教在我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,因為他體現(xiàn)在和諧的內容上面。
主持人:就是中華的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,主要還是體現(xiàn)在和諧上。
圣輝法師:中庸之道,沒有排他性,沒有敵對性,是最好的文化。這幾天看報紙,習主席一再談到傳統(tǒng)文化,就是號召我們應該發(fā)揚我們傳統(tǒng)文化的美德,傳統(tǒng)文化實際上是一種道德教育。你講和諧,跟天和諧,跟地和諧,跟人和諧,佛教講不殺生,不偷盜,不邪淫,不飲酒,不妄語,這是一種道德,實際上體現(xiàn)的是一種核心價值觀。所以講這個和的內涵跟外來文化結合產生的思想,使我們核心價值觀更好的得到了體現(xiàn)。
主持人:其實從剛剛您的談話中,我們也看出了您眼中的本土文化,您眼中的外來文化,以及我們中華文化的包容性??梢赃@樣說,中華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相互包容構成了我們中華文化的過去和現(xiàn)在,也影響著雙方共同的未來。這種關系不免讓我想起了元代的一首詞,“情多處,熱如火;把一塊泥,捻一個你,塑一個我,將咱兩個一齊打碎,用水調和;再捻一個你,再塑一個我。我泥中有你,你泥中有我”。這也是外來文化在我們本土生根發(fā)芽,而本土文化和中華文化有了更加的包容性,和更加的全面,這與外來文化的進入有很強的關系。
圣輝法師: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結合,本土文化更加豐富了自己的內涵,給外來文化通過跟本土文化的融合得到了新的生命力。印度到十三世紀以后,由于波斯的入侵,把印度的佛教在印度本土滅亡了。印度佛教的根系就轉到了中國,中國成了佛教的第二母國。第二母國經過中國又繼續(xù)向韓國傳播,向日本傳播,向越南傳播,乃至現(xiàn)在傳到歐美。所以,如果沒有當時印度佛教傳入中國,跟中國本土文化的結合,奠定了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組成部分。佛教作為一種世界宗教,又獲得了新的生命力,向世界傳播,成為了這個世界宗教,中國是功不可沒的。
主持人:在這里,我們也非常感謝圣輝大和尚再一次光臨我們凱風訪談。從您這里我們再次感到外來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、接納,從而形成了真正的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,而中華文化又借助良好的外來文化融入,更加發(fā)揚光大,發(fā)揚到世界各地。感謝收看凱風訪談,更多精彩的內容您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博、微信客戶端,精彩無限,盡在凱風,下期再會。
圣輝法師:再見。